满汉全席宴席之大如同一场盛大的历史长卷铺展开来而每一道菜都是一位名人的故事

清朝康熙帝66岁大寿时,为汉、满两族特设3天6宴,提供300多款佳肴,这便是满汉全席的起源。当时,宫内和宫外的满汉全席有着不同的用途和规矩。宫内的满汉全席专供天子、皇叔、皇兄、皇太后及后妃享用;近亲皇族子嗣或功臣(仅限二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参加宫内朝廷的满汉全席。而宫外的满汉全席,则常常由满族一二品官员主持科考或地方会议,以此招待钦差大臣。

器具多用铜制,雕制巧究,餐中使用粉彩万寿餐具,大件瓷器仿照鸡鸭鱼猪等造型,还设有火家具(即火锅),上层放菜,下层以酒点火。载水家具则用锡制,分内外二层,内层放汤,外层放沸水,便于保温。

在清室摆设满汉全席时,一般先吃滿菜,再吃漢菜,其间需换桌面,被称为“翻台”。宾客进入宴会厅先奏乐,然后坐下先用点心,一旦宾客到齐,便把四整鲜撤下来,并行敬酒礼,大菜才会奉上。这整个过程共换桌面四次,每次都调换滿、漢菜式,因此被俗称为“翻桌”。这种奢华的情形渐渐流传到民间,也成为了达官显贵一展奢华的象征。

随着时间推移和演变,不同地区因应不同口味和材料,加以创新的烹饪技巧,使得各地出现了不同的演绎形式。早期的山东菜较普遍,还有天津特色。此后的各种筵式,如八大筵、小筵等,以及1930年代提出的八大件,也反映了当时对美食文化的一种追求与创新。

1977年11月2日至3日,在香港国宾酒楼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大型満漢全晉庆典,以10万港元制作108道精致佳肴,并通过人造卫星直播至日本。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也凸显了当代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带来的新奇体验。但由于动物保护法规以及某些烹饪技艺失传的问题,使得再现如同古代那样的盛宴变得困难起来。

1983年广州举办的一次名菜评比展览会上,有所谓“玉堂宴”、“龙门宴”、“金花宴”、“鹿鸣宴”等四个重要筵式共128碟,其中包括64碟名小吃28碟特色点心28碟水果5碟配料单尾3 碟。在这之后,由于社会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于这类奢侈性的饮食需求也逐渐减少,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它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并珍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