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在结婚时使用的居所被称为“青庐”,而不是“洞房”。据《世说新语》记载,曹操与袁绍年轻时曾经一起玩恶作剧,他们甚至偷走了一位新娘。尽管这段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我们知道古人确实在婚礼上使用过名为“青庐”的帐篷。
从东汉到唐初,“青庐”通常是用青布搭建的,在住宅西南角的吉地设置。在那里的新娘会从特制好的毡席上走来,然后进入“青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写道:“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酉阳杂俎·礼异》则提到北朝时期,“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 清代文学作品如蒲松龄《聊斋志异·神女》也提到了这一点:“公子辞而出,曰:‘明夜七月初九,新月钩辰,天孙有少女下嫁,吉期也,可备青庐。’”
除了作为婚房,“青庐”这个词还可以指代结婚本身,就像现在我们说的“洞房花烛”一样。近现代文学作品中,如郭沫若《卓文君》,还有其他许多例证,都将“ 青庐”用于描述结婚场景。
然而,当谈及唐以前的“洞房”,则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洞房”并非指新的夫妻共同生活的地方,而是指宫廷中的豪华居室。在楚辞和司马相如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用法。但直到唐代,这个词才开始专门用来形容男欢女爱的情境,也就是我们今天理解中的意思。
因此,由于后来的文人骚客多次使用了这个词汇来描绘情感纽带,因此最终人们将它定义成与现代中文里对待“洞房”的含义相同,即指的是一对夫妇刚结婚后的卧室或住所。这一点在宋代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如刘禹锡、顾况和洪深等人的作品都有类似的表达。而洪迈则在他的随笔中提到了这一点:“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综上所述,从历史记录看,“通奸”的字面意思并不代表着古代某种特殊意义上的家庭空间,它只是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与现代社会习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