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功德(梵语:pu?ya)是指善行的回报,它包括了世间法中的福报和出世间法中的德行。功德不仅仅是善业的果报,也是修行者追求涅盘道的一种积累。在禅宗看来,功德体现在修行的成果上,而不是单纯地做好事。梁武帝曾自夸自己为佛教做了很多贡献,但达摩祖师认为这些都是有为之事,不构成真正的功德。
在六度波罗蜜中,布施、持戒、精进、忍辱和禅定都包含着福德,只有般若波罗蜜属于慧。这就像眼和脚一样,一切修行都需要这两者的结合。对于修行人来说,福德可以从多个方面获得,如布施财物、接引眷属进入道场或与善知识结缘等。
要达到极乐世界,人们需要积累三种福业,即孝顺父母、奉仕师长以及慈悲心不杀生。此外,还需要受持三归依——皈依佛陀,不堕地狱;皈依法则,不随恶鬼;皈依僧侣,不堕畜生。此外,还需发菩提心并相信因果律,以此利益众生。
通过利益众生而获得的福德既能享受到世俗法上的利益,又能够以此助力后世。当成为圣人时,这些福德会带来无量光明、无量清净以及其他各种神圣特质。而当涅盘之后,这些身躯舍利将被供养给人们,最终使得所有人都能达到觉悟状态。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功德更多指的是积累善举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阴阳二者分别代表着公开可见与不可见之善 deed。在《易经》中就已经出现了积累善业带来的庆祝观念,而后受到了佛教轮回观念的影响,并融入到道教思想中,以全真道为代表的一些宗派开始接受这种观念,并将其融合于中华传统社会美好的行为之中。
因此,在中国民间信仰里,有许多形式如不杀生命,无诳骗言语重仁义等,是表现出一种对天神庇佑和个人福祉关注的心态。如果这些行为是在公众视野内进行,则称之为阳 德;如果是在私下完成,则称之为阴 德或阴骘。在古代文书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里常常提及这些良好行为。而且古人的看法是,如果只为了名声而去做一些“阳”表面的善举,那么最终可能不会有实际效果,因为名声本身也被视作一部分收获。但默默无闻地帮助他人,就更容易得到真正有效的地福泽,即便是不被旁人所知,也会得到天界赏识的人们送来的幸福。这就是为什么说那些平凡又低调但深刻意义上的良好行为,更能够赋予我们真正丰厚的地富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