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动用了大量的人力挖掘运河,直通淮河,贯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这样就可以利用运河率领水军从水路进攻齐国了。公元前484年,就在艾陵大败齐军,逮住了齐国的大将国书。齐国的副将高无丕差点在这一仗里送了命。夫差打了胜仗,更使他相信水上进兵的方便。他就征发了比上回更多的民工继续挖掘运河,北面通到沂水,西面通到济水。这一来,吴国的大军从吴都坐船出发,一路可以从运河直上北方,一路可以从长江到淮河,再从淮 河通到泗水、沂 水、济 水三条大 河。
这么巨大的挖掘运河工程一完成,南北水上交通方便了,夫差要做霸主的心愿可以实现,可是吴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差不多已经用完了,万一出个差错,就很难支持 了。
公元前482年(周敬王38年,吴王夫差14年),夫差同着鲁哀公、卫出公一块儿到了黄池派人去请晋定公来开会。晋定公不想去。赵鞅说:“夫达这回亲自带着大队人马上中原来,他声势非常强大。他成心跟咱们挑战。他派使者来请咱们去开会,这是‘先礼后兵’的意思。”
到了要订盟约的时候,因为次序先后这件事闹得好几天。大伙儿僵着,不肯让步。当时忽然吴国内应急报,说越王勾践派范蠡为大将亲自带领着大军攻打吴 国。大将太子友已阵亡,大将王孙弥庸也阵亡;只有小将抵挡不住退到城里去了。这情况紧急,请主人赶紧回去。”当夜深人静之际,即刻起草密信给晋君,以此作为威胁,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
第二天清晨,由于鼓声震耳欲聋,使各诸侯感到恐慌,他们纷纷要求商讨解决办法。在这种压力的下,他们最终同意按照“歃血为盟”的古老习俗进行仪式,并且以此表示他们对周朝中央集权统治体系的一种尊重与承认。
然而,当这个消息传至成周时,上述所谓“尊重”反而引起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它激化了一些国家间矛盾,如卫楚内乱等;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未参与会议或被边缘化的小型国家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危险和压迫。
最终,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年黄池大会”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政治外交,它揭示了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政治格局和文化价值观念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变化。此事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串经典成语,如“先礼后兵”,体现出了那段时期对于礼仪与力量平衡态度上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如何通过文明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探索。而这些,都源于那个充满戏剧性和转折性的黄池大会——一次旨在确立霸权,但最终却促成了更广泛影响力的重大变革过程中的关键性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