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九年六月的玄武门之变,为秦王李世民辉煌帝业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这场皇位继承的激战中,长孙皇后与李世民默契配合,同心协力,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积极奔走,扮演了非同寻常的角色,为李世民最终赢得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稳定后宫,除去后顾之忧
唐朝建立之初,身为嫡长子的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按照惯例,太子建成则要留在朝廷辅佐高祖李渊处理一些日常军政要务。于是,防止边关战乱,歼灭各路诸侯,征战沙场,统一天下的重任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李世民的肩上。使得李世民经常是人不解甲,马不离鞍。
这样,对于长期带兵外出、远离京城的李世民来说,便没有了和父皇李渊后妃处好关系的机会。据《资治通鉴》记载,早在武德二年,太子建成就“疾秦王世民功高,颇相猜忌”,经常在底下唆使挑拨,使李世民与后宫的关系更加不和起来。再加之,在李世民与太子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李渊就一直偏袒太子,这样一来,李世民的处境就非常困难。
为了使夫君摆脱困境,长孙氏则责无旁贷的利用其特殊身份,在后宫多方活动,拉动人脉,努力改善各种关系。她“孝事高祖,恭顺嫔妃”,尽力弥补李世民在这方面的不足。为李世民缓解了与后宫的矛盾,减轻了来自李渊及后宫的压力,解除了李世民的后顾之忧。
二、笼络才俊,成其大业
在后宫,长孙氏亲妃尊长,从容应对,左右逢源,为李世民的储位之争赢得主动;另一方面,她又私下为夫君密络贤士,储备人才,并和他们一起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这点在《旧唐书·房玄龄传》里有所记载。
贞观十年(636),房玄龄因过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书太宗,极力为房玄龄说情,其中说道:“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这就足以说明长孙皇后于前和秦王府核心人物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运筹帷幄,为秦王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三、亲力亲为,慰勉将士
长孙皇后在玄武门之前就清醒地认识到,李家兄弟之间的斗争已无法调和,只能借助武力。于是她和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力劝李世民发动。由于有她和一帮文臣武将的支持与鼓励,李世民才在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下定了发动的决心。
当李世民率其私党出发时,长孙皇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有了她的亲临和激励,群情振奋,士气更加高涨。她用一个弱女子的英雄气概,为李世民储位之争的胜利充实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长孙皇后(600-636),于仁寿元年出生于长安,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生父长孙晟是隋右骁卫将军、著名外交家,平突厥之功臣。生母高氏,为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乐安王高励之女,名臣高士廉之妹。
大业九年(13岁)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为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被册封为秦王李世民妃。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被册封为太子李世民妃,同年八月李世民登基以后,被立为皇后。贞观十年(636)病逝,享年36岁,百官上谥曰文德皇后。
长孙皇后病故后,太宗按照其遗愿,在九嵕山的山腰开凿了一洞石窟,采取“因山而葬”的方式,把皇后临时安厝进去,遂确定了昭陵的陵地和名称。并决定把昭陵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是在隋末唐初战乱之时结为夫妻的,二人历经艰难,感情深笃,特别是长孙氏深明时事的运行机制,对于成就李世民的人生功业多有裨益,功不可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