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为什么要杀儿子

明朝中后期也推崇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愿做高谈阔论的文人,而抗拒成为挥刀征战的将军。当时,朝廷的统治者只处理内忧,全然将国家的外患抛诸脑后。因此,这一朝代,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名垂史册的大英雄。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一个本是文官的大臣,却转身蜕变为朝廷的精干武将。而这个人,还是我们所熟知的抗倭大英雄:戚继光。

据记载,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诗人和书法家,更是一名能力超群的军事家。从明朝初年起,倭寇就不断侵扰山东沿海,使得戚家所在的登州卫,成了海防的前哨。自明太祖洪武时期至戚继光之父戚景通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时,戚家前后五代已镇守登州卫一百四十余年,始终活动在抗倭最前线。

然而,这样的将门家庭,给戚继光的不仅仅是一个世袭指挥佥事的职位,还有戚家在百余年抗倭战斗中积累的经验。而这,便为戚继光最终成为一代抗倭名将奠定了基础。那么,如此功勋卓著的戚继光,为何会成为明朝的得力武将呢?其实,这与伯乐张居正的赏识,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当时的张居正是朝廷的重臣,他在寻找戍守边关的武官时,发现了戚继光。于是,像发现宝贝一样的张居正,就写信给戚继光的领导,让他对戚继光多照顾一些。过了些时日,张居正就将戚继光提拔为了蓟镇总兵,使其享有了练兵和行政的各项权力。而此举,也算是为戚继光之后的高升,做好了铺垫。

当然,作为被赏识的“千里马”,戚继光也对张居正的知遇之恩,也是感激不尽。当时,张居正的父亲去世时,戚继光还派了自己的亲信部队,为其护航。而且,他在军中遇到什么解决不了的大事,也会首先找张居正来商议。可见,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非常亲密的地步。

当然,任何事情都会有物极必反的一面,而张居正和戚继光,显然也陷入到了这样的困境。当时,因为两人过分的交往,很多大臣都觉得戚继光一定是站在张居正这边的人。所以,在张居正去世之后,戚继光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到了这场猛烈的倒张运动之中。

但是,那些巧言善辩的文官,却不知道的是,戚继光的伯乐,并不止张居正一人,还有谭纶。谭纶其实是文官集团的一员,但是,他却与那些文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其常被指派在东南等沿海地区做官,所以,对当地遭遇的倭寇之乱,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

他虽为文官,但是,却对军事和用兵之道极为感兴趣。为了更好地清除倭寇之乱,谭纶还经常亲自去前线指挥,甚至,一度加入战斗。身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倭寇之乱又是如此的近在眼前,所以,谭纶非常赏识军事才能出众的戚继光,他提出的一些作战计划,也都得到了谭纶的采纳。

谭纶对戚继光的关照,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当时,戚家军在装备不足的时候,也是谭纶为戚继光备齐了装备。而戚继光,能够升任为福建总兵,其实,也和谭纶的推荐,有着很大的关系。后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当谭纶刚刚被升迁为保定总督时,他做的第一件事,竟也是将戚继光调到自己管辖的范围内,做最高将领。

可见,其对戚继光是发自内心的赏识。后来,做了兵部尚书的谭纶,虽然无法再与戚继光共事,但是,他却依旧关注着沿海抗倭的事情。当然,仅凭谭纶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让戚继光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当时的文官与武将,是完全不对盘的,戚继光若是光环太大,便会引起文官的忧虑。而他若是毫无建树,却又会导致文官。但万幸的是,戚继光把握的度刚刚好,他并没有辜负谭纶对他的期望。

戚继光同自己的伯乐谭纶一样,抗倭的决心是坚定的,这也可以从他斩杀亲生儿子这件事情上看出。当时,戚继光正在与倭寇交锋,按那时的局势来看明军是可以取得胜利的。在倭寇撤退逃走的时候,戚继光嘱咐自己的儿子伏击,而自己则佯装失败,将敌人引至仙居城,这样就可以将其一网打尽。

但是,年轻气盛的戚印,却将父亲的话全然抛诸脑后。虽然,最后也将敌人全都歼灭了,但是,却是违背了军纪。事后,戚继光执意要拿自己的儿子问罪,虽然,当时有很多人都劝阻他不要这样干,最后戚继光还是将戚印斩首,并将其头颅示众,以达到警示他人的目的。

可见,戚继光为人确实是刚正不阿的。戚继光抗倭的决心,从其斩杀儿子这一件事情中,就可窥见。他虽然用严格的军纪处决了自己的儿子,但是,却培养了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虽然,法外有情,但是,在当时,倭寇如此频发的时代,这种行为,却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的。

戚继光抗倭有这样的决心,再加之其出色的军事作战才能,领导一支作战神勇的抗倭军队,想必也并不是一件难事。虽有幸得到两位伯乐的赏识,但是,戚继光的成功其实更多的是他自己的努力。而他抗倭成功,其实也算得上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