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教务与科研处的支持下,盖志琨如同一位探险家,从“雪藏”化石中解读出史前巨鲨迁徙的传奇故事。他的办公室,就位于北京动物园对面,周围是生机勃勃的飞禽走兽,而他却沉浸在数亿年前的古脊椎动物世界里。每天,他都在这些沉默不语的化石中寻找生命演化的线索。
疫情期间,他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开始,一路追溯到一个跨大洋迁徙的史前巨鲨故事。这次发现不仅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地理分布范围,也为其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证据。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
这颗牙齿并不简单,它背后隐藏着深厚历史底蕴。在明确物种归属后,盖志琨发现该属种化石首次被发现于我国,这为颌起源研究带来了新的光芒。他最终勾勒出了一个数亿年前具有跨大洋迁徙能力的史前巨鲨形象。
然而,盖志琨真正热衷的是无颌类盔甲鱼,这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古生物。他相信,只要把事情做到极致,那么兴趣自然会随之而来。在野外求学时,他利用瑞士同步辐射光源扫描化石内部,用肉眼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答案,然后用这些二维图片重构出三维结构,为颌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尽管遭遇过失败和挫折,但盖志琨始终坚持下去,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推荐论文形式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脊椎动物颌起源带来了新的洞察。此后,他完成了一篇400页博士论文,被视为代表作之一。
谈及入行原因,盖志琰毫不避讳地说,这一切都是巧合。但他也明白,无论是在野外还是实验室,都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索的心跳节奏。而他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个心跳,让他们也参与进这个奇妙而又神秘的大舞台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