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濮阳教育科研网的深邃探秘之中,盖志琨如同解读古老地图,细嗅出史前巨鲨迁徙足迹的迷人故事。他的办公室,就在北京动物园对面,与动物园中生龙活虎的飞禽走兽形成某种奇妙的呼应。他们堆放着数亿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它们被认为是脊椎动物早期的祖先之一。这间办公室活像个小型自然博物馆。化石有序堆叠在一起,环绕着办公桌,盖志琨伸手就能拿到它们。桌子对面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天然矿石,墙上则挂着他在野外科考时捡来的巨大耗牛头骨。
盖志琨每天就坐在这里,在这些沉默不语的石头中寻找着生命演化的蛛丝马迹。在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科考的日子里,他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开始,读出了一个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的故事。这枚首次在中国发现的瓣齿鲨属牙齿化石,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地理分布范围,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机缘巧合下,他从山西阳泉的地方科研人员那里得知了瓣齿鲨化石存在,“这几枚化石几年前就被发现了,但一直被存放在展览馆里没人研究”。彼时正因疫情哪也去不了,他打算让这几枚被“雪藏”的化石“复出”。
但随着研究逐渐深入,他发现这颗牙齿并不简单。在历史上,有两位瓣齿鲨类发现者。一是在1840年的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爵士,再一次将其作为新物种进行了归类命名。而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曾在上世纪50年代发现过瓣齿鱼类牙骨。
原来一颗牙齿后面有这么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明确物种归属后,他进一步分析该属种是否存在于我国境内,最终确认为首次发现。此地证实,这2.9亿年前的山西阳泉曾是一片靠近赤道的大陆暖水浅海,而这一切都印证了当时已具备跨大洋迁徙能力的事实,同时它那刃状牙、边缘布满细槽和咬合面的结构显示,其可能对猎物肌肉组织进行撕咬,是一种生态位与现代白犀相似的掠食者形象。
至此,一幅数亿年前具有跨大洋迁徙能力史前巨鲫形象逐渐勾勒清晰。这个过程中,不仅揭示了一段未知历史,更展示了一场科学探索中的奇遇和巧合。但对于盖志琼来说,这不过是他科研历程中的“番外篇”,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实是比这些更小得多无颌类盔甲鱼。
他们位于两者之间,为颌演变进程提供关键证据。当无颌转变为有颌,这段进步仍待填补,而无颌类盔甲鱼恰好处于其中,为我们提供了解答之窗。不过,对于盖志琼而言,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保持热忱和坚持,即使再艰难,也总会迎来新的曦光。他相信:“你要先把事情做到极致,然后才能谈论兴趣。”
尽管取得一些成果,但盖志琼愿意将部分功劳归功于“运气”。因为他清楚明白,有所获只是少数瞬间,一无所获才是科学探索常态。他至今记得导师、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告诉自己的话:“对古生物学家来说,你最大的实验室就是野外,如同物理化学实验一样,你也要面临许多失败,只要你不轻言放弃、持之以恒做下去,那么有一天你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