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担任副教授的赵瑞,身着白色文化衫和蓝灰色牛仔裤,眼镜后方是一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他的初印象是安静而斯文。这位34岁的科研专家曾参与天问一号探测器项目,为其在地球上模拟火星大气环境提供了宝贵支持。当他看到成功着陆的新闻时,他的心中那块“大石头”才终于落地。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顺利降落于火星表面,这标志着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这过程中,赵瑞利用自主研发的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仿真软件,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部门提供了关键性的气动载荷参数。
对于这个历史性瞬间,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奋力攻关,而赵瑞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虽然从未涉足过火星大气模拟,但他迅速适应并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与团队成员一起,他们从零开始编写代码,每一次修改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但他们坚持不懈,最终创造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多类大气再入的大型通用气动分析软件。
作为一个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人,对别人更是严格,对自己则更为严苛。赵瑞曾经是一个挑刺儿评委,在过去,他参与了探月三期再入返回任务中的气动专家组,并且对其他单位研究工作进行了严格评审。他的“第六感”告诉他,有些数据不对劲,因此他不断地进行反复验算,最终找出了问题所在,并调整解决方案,使得最终被采纳的方案更加精准。
除了工作上的成就,赵瑞还是一个家庭人的丈夫和父亲。他与妻子共同承担任务,同时也共同支持对方。他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赵航,以示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而他的儿子,也即将成为下一代航天人之一,不仅会骄傲地告诉同学们:“我爸爸是设计飞船的。”而在公园漫步时,那温暖夕阳下的家庭轮廓,让这一切显得既平凡又不平凡,是因为无数这样的普通科研人员凝聚成了中国力量,一起勇敢地追求太空梦想。(于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