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院士80后科研管理者在社会舞台上的昂扬斗志

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仿佛自成一派——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缘分并非一帆风顺,他直到接近四十岁才真正开始这段旅程,仿佛把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过。他刚踏入“80后”时代,却依然坚守在科研和教学的前线,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咨询之中。忙碌,这是他现在生活状态的一部分。

选择强者,“我从不考虑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做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的采访时,刘嘉麒的话语显得坚定而有力。在两小时的对话中,他展现出了一个斗志昂扬的人生战士形象。他确实是一名战士:逆境中的克服者,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

1941年,刘嘉麒出生在辽宁丹东的一个农民家庭。当他9岁的时候,父亲不幸去世,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作为四个兄弟姐妹中最大的男孩,他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

高考填志愿时,他本想选择文学,但学校要求优秀学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不确定该如何选择,他跑向母亲寻求意见。母亲简洁直接:“哪所学校不要钱或者少花钱,就去那所学校吧。”无奈之下,在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被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录取。这所大学实行“五包”政策,即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几乎免费。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这个专业需要大量野外工作,加上那个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对他的生活影响最大的是经常吃不饱饭。班里的同学因为无法承受那种生活条件,便纷纷退学回家;但刘嘉麒没有退路,因为“学校吃不好回家更难”,所以他坚持下来了。

苦日子慢慢过去了,那最初无奈的决定也被转化为兴趣,最终成为他的热情所在地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965年的毕业典礼上,当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本科学位时,被选为研究生的机会再次敞开了大门。

1978年,当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的政策时,42岁的刘嘉麦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硕士研究生课程。这份决心和毅力,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将一个普通农村少年变成地质领域领军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天,不仅是一个新的时代,更是一个新的挑战。他鼓励青年人树立远大的目标,从眼前的每一步努力出发,并且告诉他们:“不要以为自己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就不着急。你如果能比别人多做一点,你将来可能会发现事情变得简单。”

尽管已经退休,但仍然像过去一样忙碌。一方面是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一方面则是致力于科普工作,为社会贡献力量。而最近几年的目标,则是在探索玄武岩新材料领域,将其拉成丝状,以此帮助企业开发适用于民用航空化工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

总结这一切,无疑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人生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每一步都是充满挑战与机遇,而每一次成功都让个人和社会都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即将步入科研世界的人来说,刘嘉麦提供了一条明确而激励人的道路: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造价值,为社会贡献更多光芒。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