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及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如同闪耀的北极星,指引着所有追求科学真理的人——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然而,他与火山的故事并非从一开始便是那么璀璨夺目,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岁月里,他才真正踏上征途,用他自己的话说,“把四十岁当成三十岁过”。
今天,当他刚步入“80后”这一新时代时,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的前线,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教育和咨询工作之中。“忙”,正是他目前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嘉麒语气平和,却透露出一种斗志昂扬:“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他的这番话,不仅展现了一个人的活力,也映射出一个坚韧不拔的精神。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出生,他曾经历过无数挑战,但每一次逆境都让他更加坚定:那是一名战士的心态,一种耄耋之年的斗志。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学校要求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他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这一决定终将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
尽管最初因为实行“五包”制而几乎免费,但学校里的生活并不轻松,加上赶上的三年困难时期,他常常面临吃不饱的问题。但即使如此,他没有退缩,因为“在学校吃不饱,回家就更吃不饱”,他决定坚持下来。这份毅力最终帮助他克服困难,并且发现了一份兴趣,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地球化学家。
随着时间流逝,“文革”结束后,再次有机会回到学术界进行深造。37岁时,即使被看作是一个老学生,但刘嘉麒仍旧保持着初心,不断攀登。在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中,他取得了卓越成绩,被授予首届侯德封奖,并被评为突出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他以此为起点,将整个生命都献给了地质科学,对火山活动规律、古气候研究等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现在,即便已是60多岁的人生巅峰,但是刘嘉麒依然渴望探索未知,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他正在研发新型纤维材料,并且继续教授下一代,同时也积极参与科普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到科学知识对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从眼前的努力开始,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国家发展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