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质学的殿堂里,提起火山研究,那个名字——刘嘉麒院士,仿佛是响亮的指南针,引领着人们穿越时间的长河。然而,他与火山之间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他并未年轻时就踏上这条道路,而是在接近“四十而不惑”的岁月中,将“四十岁”当成了“三十岁”,以此为契机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
如今,在刚刚步入80后的大门之际,他依然坚守于科研与教学的前线,一有空闲便投身于科普工作和咨询服务。在忙碌中寻找成就,是他目前生活状态的一部分。面对记者采访时,他语速不快,却声音响亮:“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多大年龄,只要还能干事情。”在两个小时内,他展现出一位科学家的立场鲜明、战斗力强盛。
1941年,在辽宁省丹东市一个农民家庭出生,9岁那年失去父亲,让这个原本贫困的小家庭更加艰难。这位最大的男孩,从小肩负起改变命运的重任,用知识抵御逆境。高考填志愿时,他本想追求文学,但学校要求优秀生只能报考理工类,无奈之下选择了长春地质学院地球化学专业。那里的学费、书费、伙食费、医疗费和住宿费几乎全免,“基本不花钱”。
大学毕业后,一路走来的苦日子让他发现这个专业也需要在野外跋山涉水。在三年困难时期,当一些同学因吃不饱饭而退学回家时,他却没有退路,只好坚持下来。最初的无奈转变成了兴趣,最终成为他人生的战略选择。
1978年的恢复研究生招生,让他的梦想得以重燃。他毅然报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不惧年龄差距,以37岁高龄再次成为学生。这一次,又是为了更广阔的地球奥秘。
硕士论文结束后,再次放弃优越条件继续攻读博士,这一次,更是将自己推向了科学界顶峰。当27年的学生生涯结束时,刘嘉麒已47岁。他是一名领域内不可忽视的人物——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将火山活动规律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为玛珥湖古气候研究打下基础,被誉为领军人物。
那个决定性瞬间,是在选题过程中,当老师建议做成熟且容易把握的话题,但他选择了一项风险更大、新颖多样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这段经历塑造了他,对待生命充满激情和决断。
4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已经远超当初。但对于刘嘉麒来说,现在才真正需要时间去做更多事业。他早已退休,但仍旧选择忙碌,因为这正是他的使命所在——利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贡献力量。“现在最需要时间,要赶紧再做点事儿。”
尽管如此,在他的书桌旁,有两根泛着金属光泽的大线轴,这些都是他近年的焦点所在地——拉丝玄武岩,以此帮助企业开发适用于民用航空化工等领域新型纤维材料。而现在,也还是给研究生上课,与十几名青年一起探索未知;每年都有二三十场科普报告,每到地方或企业,就会提供咨询……今年5月,便荣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颁发的“李佩教学名师奖”。
"也不是觉悟高,只不过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 他说,“不能忘本,我们是国家和老百姓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结缘地学70余载,这位院士心系学科发展,但认识到我们虽已成为世界上的重要角色,还需不断进步,尤其是在理论创新方面,更需努力突破当前局限。“如果把国内有关学界报道排队看,那么很多时候似乎很先进,其实并不完全正确。”
因此,即便站在80后的巅峰,他仍旧保持着一种斗志昂扬的心态:“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来鼓舞士气;也应该看到很多方面尚未领先,还得加倍努力。科学来不得浮夸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