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有很多原因但试图为全国穷人盖房的明太祖令人敬佩(图)

我翻阅了《明太祖实录》,这部历史文献中提到,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下达了一系列旨意。他命令南京的官员在市区内选择一片空地,用以建设260间瓦房,以此为没有固定住所的南京民众提供居住空间。仅仅一个月后,他又向上海(当时称之为华亭县)的官员发出了一道相似的指示,要求他们对宋朝留下的居养院进行修缮和扩建,这些改善后的设施将用于安置没有稳定住所的上海居民。

北宋时期,在首都开封设立了四个名为“福田院”的机构,每个福田院都拥有一百多间住宅。这些公共住宅提供给的是逃荒来投、赤贫破产或无人照顾的老人的临时避难所,不论居住时间长短,都享有免费使用权。此外,还有免费餐食供应,由政府每日三餐供给。

到了南宋时代,这些福利设施虽然依然存在,但功能和服务范围得到了进一步细化。在那时候,一共有三类特殊机构:安济坊负责慈善医疗;漏泽园则专门负责处理无人认领尸体的安葬事宜;而居养院则主要承担着保障流离失所者的住房需求这一职能。这项政策一直持续到南宋中期。

明朝是最注重社会福利措施并且执行得比较完善的一个朝代,而且这种做法尤其集中表现在明初阶段。大家知道,明朝建立者朱元璋出身于农家,对于饥饿和无家可归的人民深刻理解,因此他作为皇帝后,就迫使他的手下官员确保全国上下的所有没饭吃的人都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所有没房子住的人也能够拥有自己的家。

我阅读了《明太祖实录》第92卷记载显示,在洪武七年农历八月份,朱元璋命令南京的地方官员寻找一块空地,并在那里建设260间瓦房,以此作为没有固定住宿的地方居民暂时居住之处。紧接着,他又在同一年底,又下令让上海(当时称华亭县)的地方官员对那些由前朝留下的公共房屋进行维修,使它们成为可以供需要帮助的地方居民居住之地。这两项计划实施后不久,地方上的高级行政人员迅速行动起来,并按照朱元璋的心愿去执行他的旨意,让他感到非常满意。他认为试点方案成功后,便再次发布更广泛性的指示:“要让天下各地,无告者每月获得衣食,无依者也要提供屋舍。”简而言之,如果人们没有足够的衣服穿,他们会从国家那里得到一些;如果他们缺少房屋,他们也会从国家那里得到解决。而且,这种安排应该被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不幸的是中央政府的一些高级人员觉得这样的要求过于困难,他们向朱元璋解释这个问题,但他坚持说:“你们是我的助手,你们必须体现我的心情,我不能允许任何人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获得这些基本生活必需品。”这里,“朕”即指皇帝,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我的帝国里工作,你就必须感受到我的痛苦,因为我绝不会容忍任何一个臣民因为缺乏衣物或者屋顶而遭受苦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