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战国时期,每个小国家都想称霸天下。燕王哙是燕国第三十八任君主,他的统治经历了一个由信任到失去信任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秦灭六国的历史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公元前314年,燕王哙继位,他曾联合楚、韩、魏、赵四强对抗秦国,但最终未能取胜。这次失败让他认识到,要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就必须改革内部政治体制,让真正忠诚可靠的人掌握实权。
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时,燕王哙问他关于齐王如何才能称霸天下。苏代回答说:“如果不信任大臣,那是不可能称霸。”这个回答触动了燕王哙的心弦,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亲信子之确实忠心耿耿,因此特别信任子之,并赠送百金给苏代,以示对他的赏识。
然而,有人劝告燕王哙将国家禅让给子之,这样做可以获得“贤明”的美名,同时也不会失去实际上的控制权。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后来的内讧,如夏禹举荐伯益而夏启夺回天下的故事,他们担忧这样的安排只会造成虚伪和欺骗。
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最后,燕王哙决定将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子之,使得实际上仍然是太子的平掌控国家大事,而自己则成为臣下行使剩余权力。这样的转变,无疑标志着一种从中央集权向更为分散化管理方式转变,也预示着那个时代各诸侯邦之间力量再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大一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燕王哙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秦灭六国这场浩大的战争中,但他的内政调整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一切结束,一切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