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宋朝,包拯——一位以断案如神、不畏权贵著称的大清官,被誉为民间圣人。然而,他的遗骨却四处流浪,不得安葬,这让千百年来的人们对他的故事充满了疑惑和叹息。
据说,为了保护包拯遗骨,他家人做了21口一模一样的棺材,从七座城门同时运出,让人真假难辨。这背后的原因是由于生前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得罪了不少权贵。为了挫败他们破坏他遗骨的手段,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
1973年,当合肥市准备在他的墓所修建石灰窑时,要将他按无主坟墓迁走。专家们自发地对包拯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终于找到了他埋骨之处。但当他们打开他的墓后,却发现里面并非原葬。在金丝楠木棺材中,只剩下散乱的骸骨和残缺不全的碎片。
经过化验分析,这些骸骨是由40岁以上男子组成,而基本可以认定为是包拯遗骨。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悬念:为什么有人会违反“不盗”规矩去破坏他的陵寝?这是否意味着,即便是在民间也有关于“不盗”的传说,但实际上依然无法阻止一些人的恶意行为?
事实上,当专家们最终找到了原来的陵寝,它早已被彻底破坏。不仅如此,即使尸体已经被挖开,那些铺设在地面的砖块也未能幸免。这份彻底破坏,不仅显示出对死者的无情,更透露出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冲动——泄愤与报复。
随着时间推移,当包氏后人试图将尸骨运回家乡大包村入土的时候,又遇到新的困难。当地公社主任以“人民土地不能让封建社会孝子贤孙抹黑”为由拒绝,让家族不得已只能偷偷下葬。而这些历史事件,都留给我们一个问题:民间真的有遵守这一禁忌的人群吗?
最后,在1986年政府重修包拯墓时,由于当年的下葬地点已经无法追溯,最终决定使用保存下的34块用于化验的遗骨,以此作为缅怀的一种方式。此番经历,再次提醒我们,对于那些曾经奉献生命与忠诚的人物,其记忆与尊严往往并不容易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