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的宫廷生活中,西汉时期的宫廷政变频繁。公元前284年,吕后杀掉少帝刘荣,并立常山王刘义为新帝。然而,在公元前280年,刘氏宗族和大臣周勃等人联合诛杀了吕姓家族成员以及少帝,最终拥立代王刘恒为新皇帝。
到了汉朝末期,情况变得更加混乱。在公元74年6月,霍光等人废除了昌邑王刘贺的帝位。随后,在公元5年,由于王莽毒死了汉平帝刘衎,他自称摄皇帝,并最终在公元8年或9年2月废去了孺子婴的身份,将国家更名为“新”。这一系列事件见证了历史学家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的记载。
东汉时期的情况同样复杂。在92年的某个时候,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商议收缴宪大将军印绶,并将其兄弟安排到外地。但不久之后,这一计划被迫改变。207年,一场宫廷政变爆发,其中司空周章试图关闭宫门、废除太后并杀掉那些拥有权力的宦官,但最终失败。此外,还有224年的一个关于太子的废黜案例,以及225年的阎后掌权并谋求另立新的皇位继承人的故事。
此外,有着259年的桓帝始建统治期间,与宦官之间发生冲突的事故;268年的曹节事件,以及289年的何进被害、董卓入京这些重大事件,都对东汉晚期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220年代初,当献帝禅让给魏国时,全盛时期结束,大量的人民逃离首都洛阳,使得东汉灭亡,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段历史见证了由《后汉书》、《三国志》及其他文献所记录下来的种种动荡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