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溥,字时用,号谦斋,以南直隶宜兴县洑溪人为世所知。景泰五年进士出身,历任华盖殿大学士、首辅等高位。其生平与治国心切,对待人才恩德深厚,其爱护之心如同抚慰百姓一般广泛。
在少年时代,徐溥展现出过人的聪慧与勤奋。他不仅在私塾中学习得非常扎实,而且还自学甚广。在他八岁那年,即便是塾师误以为他贪玩,将其口袋中的书籍取出来一看,却发现是圣贤要语的抄录,不禁惊叹于他的才华。
徐溥的性格沉稳而老成,他对自己的言行严加检点,以至于在书桌上设有两瓶黑豆和黄豆,每当说一句善言或做一件善事,就投入一粒黄豆;相反,当言行不当时,则投入黑豆。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他后来为官,也成了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一个标志。
高考榜眼及第后,徐溥早早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再次晋封太子太傅兼户部尚书,并最终成为首辅。在这段时间里,他始终坚守着公正无私的原则,与同僚刘健、李东阳等共同维护朝政稳定。
然而,在孝宗晚年的某些时候,由于皇帝渐渐懈怠,对政治失去兴趣,这给予了宦官们更多的机会。而徐溥多次上奏力主提醒皇帝勤政爱民,并劝谏以唐宋历史上的教训警醒自己。此外,他也积极支持那些因进谏被逮捕的人物,为他们辩护,使他们免受不公待遇。
除了政治上的贡献,徐溥也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他创办义田分给族人耕种,并设立义仓赈济灾荒,同时又开办义学免费教育子弟村里的贫困儿童。此外,他还组织建造渡船,便利乡亲出行,被乡民誉为“徐氏义渡”。
对于个人生活方面,尽管身居高位,但徐溥却保持着极端俭朴的生活方式。他曾表示,只要能住就可以了,不希望家人因为他的身份而建造华丽宅第。即便到了退休之际,也是不顾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坚持要求恢复大路于故居前门,以此表达对普通百姓权益的重视和关怀。
四朝宰相的荣衔自然伴随着许多荣耀,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责任。经过40余年的风雨历练,最终在弘治十一年(1499年),以体弱多病为由再次向皇上请求告老还乡。这一次请求终于得到批准,而这份自由无疑是他生命中的一场重大解脱。当天夜里,当看到故园江南轻柔地从窗外闪现时,无疑是一幅充满温暖与安宁的情景,那正是他毕生的追求——一种超越尘世纷扰的心灵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