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探究的是康熙在位时的三大暴行——平定三藩期间对平民的待遇,尽管这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无关,但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所采取的手段同样令人震惊。以下仅举两则相关史料,让我们窥见一斑。
首先是关于王骘上疏的事。《清史稿》中记载了他的一段经历:“王骘,字辰岳,山东福山人……康熙五年,典试广东。历刑部郎中。十九年,出为四川松威道。时征云南,骘督运军粮”,可见这份上疏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后,当年的运粮行间指的是当年运送军粮到四川云南,而荡平自然就是指吴三桂反抗被清军荡平四川云南的情形。
此外江西百姓也遭受了不少苦难,如浏阳县知县曹鼎新在康熙十八年写道:“自甲寅吴逆倡乱……以至王师赫怒,整兵剿洗,玉石难分,老幼死于锋镝,妇子悉为俘囚。”
暴行之二:迁海残民十余年
沿海迁界可以从《南明史》中找到相关记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中国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这期间,如果统治者觉得迁移距离不足,还会下令再次移动,他们对海洋恐惧到了病态程度。
根据《南明史》的记载,当时人的描述是“令下即日,以其居室放火焚烧,不留片石。”许多人因此死亡,“枕藉道涂”。“能至内地者,无儋石之粮,大半饿殍已在目前。”
同时进行的是烧毁房屋和树木。“稍后,将士驰射火箭焚庐室”。人们逃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理由是“无资寇用”。
为了防止反清复明力量利用,即使果树松柏也被斩尽杀绝。
阮旻锡《海上见闻录》说:“从辽东到广东,都被迫迁徙筑短墙立界碑拨兵戍守,有违法者必死,一百姓失业流离死亡计亿万计。”
学者们认为虽然康熙制造的暴行数量并不算多,但有些案件性质恶劣且影响深远。此外,《朱方旦案》的文章详细记录了这些事件,并分析了当时对于不同信仰和思想自由的限制。
总结来说,这些事件展示了一种极端恐惧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权者的独裁手段如何导致大量人民伤亡。这也是对历史真实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称作“仁君”的帝皇背后的面貌,并引发思考现代社会是否有类似的错误模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