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宋朝有三位皇帝原本并不想当皇帝,但他们的命运却被各种原因牵引着走上了皇位。让我来回忆一下这三位“不愿意做皇帝”的君主。
首先是宋朝第五代的赵曙,他是宋仁宗的弟弟濮王的儿子,也是第一位不想当皇帝的皇帝。在仁宗无子继承之时,他两次被立为储君,又两次被废除储君地位,这种变幻莫测的情形让他深感不安。在仁宗去世前,无子可继的大臣们只能依靠遗命,让赵曙登基。他害怕成为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因此屡次拒绝登基,最终在大臣们再三恳求下,只好以生病为由逃避。但国度需要一位统治者,无法长时间无主,大臣们只好用担架将他抬出来,将其强行推上了龙椅,在万人跪拜声中完成了他的登基仪式。
接下来,是宋钦宗赵桓。他也因为徽宗醒来而不得不临时扮演起了皇帝。不过,赵桓个性优柔寡断,与徽宗一样缺乏应对逆境的心智力量。很快,他和父亲父子的悲剧就上演了:金军攻陷汴京,他们俩都落入敌手,最终死于异乡。
最后,还有赵扩,他是宋朝第十三代的君主,也就是光宗的次子。当他继位时,父亲还健在,但是在爷爷宋孝宗去世后,被迫接受改立为新的天子的提议。然而,为了避免像自己的父亲那般不孝,而受到公众谴责,赵扩极力推辞这一职务。
这些例证表明,即使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大帝国如同中国那样,有些人即便拥有最高的地位也不愿意承担相伴而来的责任和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历史学家认为那些软弱且优柔寡断的君主导致了国家衰败,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一个侧面证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