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在建国初期,对于刘伯温以老师相待,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却翻脸打压,即使迫于形势,刘伯温也只能硬着头皮写出《乙卯岁早朝》这样的应景文章。
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一位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这种读书人,与想控制一切的大君是不谋而合。从投奔朱元璋的年头来看,刘伯温是比较晚的一位。他是在元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来到朱元璋麾下。此时距离朱家军一统天下不足十年。
在洪武五年的某一天,一件小事让嗅觉灵敏的人胡惟庸闻到了味了。那是一件事智者千虑、但犯了大忌的事情——建议在他家乡附近设置巡检司,以加强管辖。但这件事触动了胡惟庸的心弦,他上书说谈洋有帝王之气,这可能是刘伯温想要发展自己的部队,不满足于现状。尽管如此,这事情并非完全无因,因为谈洋曾经被农民起义军占领,是一个易发之地。
最后,在洪武八年的某一日,当64岁高龄的 刘伯温偶感风寒,被送往宫中探望,却因为药方不当而病情加剧,最终与世长辞。在那之后,有些争议关于他的死因,但总之两人合作中的“整人成功案例”之一不可忽视。而最耐人寻味的是,在此之前和之后,朱元璋对他的态度,从冷落到责备,再到诏书上的总结,都透露出一种心意深重,而对于这段复杂关系,无疑更添了一抹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