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历朝历代并非独立存在,往昔有匈奴、突厥、吐蕃等国家与中原王朝交往复杂,他们既能通商合作又可能爆发冲突。而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以西的地区,有时被纳入中原版图,有时则失去控制。在明朝为何未能完全掌控西域,这一谜题自今已久,让我们一起探究其原因。
首先,我们需知蒙古人的崛起不仅统一了中原,还征服了许多区域,成吉思汗将这些土地分封给子孙。然而明朝建立后,并未重现这种辽阔的疆土,而是直至清朝消灭准噶尔汗国才再次统治新疆。究竟为何如此?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使得大明没有必要开拓这片地盘。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因素。
事实上,大明在建国初期设立关西七卫,将吐鲁番纳入版图,但嘉靖年间撤销哈密卫,势力退回嘉峪关。朱元璋虽赶跑蒙古人,但未彻底消灭他们北元仍旧对抗大明。此外,每次北伐都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朱棣迁都北京也显示出战略重点转向北方。
到了中期,英宗甚至被瓦剌的也先俘虏,这是大明的一份耻辱。大明后来开始战略收缩变得保守,即便打下越南北部,也放弃了,再扩张到西北显然不切实际。这表明大明缺乏继续向西扩张的能力和资源。此外,由于蒙古人的征服,使得西域成为察合台汗国等地盘,如果长途征讨还会引起双方联手抵抗,不但得不偿失,而且还可能造成更大的损害。
就在这一时期结束前夕,一支新的力量——准噶尔汗国崛起,它们野心勃勃,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为了确保内陆和东部蒙古稳定,大清不得不用70年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源在于安全保障。在康乾盛世的大清能够维持边疆稳定,而晚期由于经济衰败,无力维持帝国规模,更无法抵御来自工业强国的殖民侵扰,最终导致帝国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