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现在网络上对清朝的评价如何,关于清朝皇帝勤政这一点几乎无人置疑。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一致认为清朝的12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勤勉的一群。在这段时期内,无论是雍正帝还是其他历代君主,他们都展现出了极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
雍正在工作上的投入简直到了过度劳累的地步。他在位期间几乎没有离开紫禁城,只有偶尔去祭拜先祖。他的日程安排严格,每天早晨四点就要起床审阅奏折,他给自己设定的假期仅限于生日这一天。这份勤奋令人难以置信,他每天需要审阅超过35,000份文件,每一份都需认真阅读并回复,这种工作量让人不由得惊叹。
然而,雍正帝的过度勤奋也带来了代价。他因为长时间工作损耗了身体,最终不得不服用丹药来补充体力,最终因劳累早逝。他的父亲和儿子都享有一定的寿命,但他却因为过分努力而提前离世。
满清十二位皇帝之所以如此勤勉,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有关,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就非常重视,不惜花费巨资聘请先生教授孩子们读书。当时已经是一名文化人的皇太极,对自己的子女更是加倍重视,从此以后,清朝对待皇子的教育变得异常严苛,有些甚至达到病态水平,导致年幼的皇子在学习中疲惫至吐血。
这种习惯成自然的心理状态,在他们长大后被保持下来。但这样的付出是否真正有效呢?并不完全如此。即便是再勤奋,也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而关键的问题——统治思想,则一直未能得到改善。尽管他们有着坚实的手腕,却缺乏创新的思想支持,这样的局面持续了近二百年,没有产生一个能够引领国家发展的人才,只能培养出像孔乙己这样的人物形象。
一个国家兴衰与否,并不主要取决于君主个人的勤勉或懒惰。而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即使他更加努力地亲自处理国事,也可能无法挽救明朝灭亡的事实。有时候,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人选,让他们发挥最大潜力,而不是个人亲自干预一切事情。这就是为什么说“事事亲力”远远不能保证国家繁荣昌盛,而应该把握住方向,然后充分发挥手下人才的作用才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