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空间游清朝探秘勤勉皇帝为何失去江山的迷雾

无论现在网络上对清朝的评价如何,关于清朝皇帝勤政的传说依旧是广为流传的。从专家学者的研究到普通民众的心声,都普遍认为清朝的12个皇帝在勤勉工作方面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典范。与此同时,他们也被视作劳动模范,而其他各朝各代的君主则显得格外多样化。尤其是在雍正时期,雍正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近乎魔症般的敬业精神,他几乎没有离开紫禁城,只有偶尔去祭拜先祖。在他的日程表中,每天早上四点就要起床审阅奏折,并且只有生日这一天才会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这种程度的勤奋令人难以置信。

每天,他需要审阅成千上万份文件,大约达到35,000份以上,每一份都要认真阅读并回复。这项工作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更不用说是当时的人物了。他父亲和儿子都享有较长寿命,但他因为过度努力却损耗了自己的健康,最终不得不服用丹药来补救,最终因劳累早逝,仅活到花甲之年,是一种被忙碌所杀死。

满清十二帝之所以如此勤奋,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密不可分,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因为缺乏文化知识,便重视教育,对孩子们进行严格训练,不惜巨资聘请先生教授他们读书。而到了皇太极时代,他本身就是一位文化人的子女教育自然更加注重,从而形成了一套严苛至病态的地理学习压力,使得许多皇子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吐血。

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的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情感,在他们长大后被延续下去。但这样的习惯是否真正有效?并不是这样。即便是最勤勉也可能不足以改变一个帝国走向灭亡或兴盛的情况。一国之道,即统治思想,是决定一切的问题,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族。如果这门“术”强而“道”弱,那么即使再精细再周到,也无法逃脱覆灭的宿命。在清朝,尽管明晰但僵硬和缺乏创新的统治思想导致了二百多年的停滞,没有产生像样的思想家,只能制造出孔乙己这样的形象人物。

事实证明,一国兴衰并不完全取决于君主个人是否勤勉,有时候事事亲力亲为反而可能远远落后于选择一个核心方向,然后充分发挥手下人才的手腕。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如崇祯皇帝那样过于执着于个人的努力,也未必能挽救帝国的大局,因此,有的时候放手让别人来处理一些事情也是明智之举。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