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其生命之舵手。如何将旨意传达给臣民,便成了一道难题。诏书的雏形在周朝初现,君主颁布命令常用诏令,但群臣亦能使用此种文书。在西周时,诏书分为“诰命”和“敕命”,但它们更多用于劝导与激励,而非真正的圣旨。
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并称帝,诏令才成为皇帝专有的工具,其意义扩展至包括皇室大事、国家重大灾变及庆典等。此后,圣旨作为一种权威性文件,不仅体现了皇帝的态度,还决定着接受者的人生轨迹。然而,即便如此,一些人或许会思考:古代技术有限,对抗伪造不太困难,那何不多制造几份圣旺呢?
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第一是材料问题。真正的圣旨并不像电视上看到的一般,它们通常宽阔如肩膀,可长达两米乃至四米。而展开这样的卷轴需数人协力。这一切都依赖于选用的特殊布料,这些高品质布料往往来自进贡,更是普通人所不能企及。
第二是审核过程严格无比。一道圣旨从制定到宣读须经18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负责人签字盖章。一旦发现错误,不仅当事者必遭惩罚,还可能株连九族,被判欺君之罪甚至抄家。
第三,在防伪措施上,古代同样精细且有效。在唐朝,有门下官员暗记进行防伪;明朝则通过特定的刺绣技艺来标识,如将“奉天”写作暗记,使得每一份圣旨都不相同,即使想要仿冒也极其困难。此外,“奉天”字位随祥云变化而改变,无二致,因此增强了防伪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