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与明代不同,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在乾清门或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
然而,不同于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这里并不是真正处理国政的地方,只有巨型重大典礼的时候才会使用,而且使用次数很少。而且,从康熙到雍正期间,他们更倾向于在园林中如畅春园或圆明园办公。在畅春园居住了36年,每年都要去畅春园居住和处理朝政,而圆明园也被升格为皇家御园,并进行了扩建,以便作为正式的办公场所。
因此,可以说清朝的政治中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故宫,而是在这些专为行政活动设计的宫廷区,如畅春园或圆明园。此外,还有一些妃嫔住宅区以及其他功能区域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御苑系统,使得清朝君主可以避开繁忙城市生活,在宁静之地处理国家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