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皇帝处理国政的地点并不固定。与明代不同,清朝没有一早就聚集官员站班议事的制度,而是由内阁向皇帝汇报政务。总的说来,不过是让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权实际上都操在内阁大臣手中。当时未成年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早起还要上学,因此召见或者觐见,都安排在皇帝放学之后、午饭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务,则随时召见,地点并不固定,一般选择就近召见。康熙成年之后,沿袭明制进行“御门听政”,冬春季早上六点,夏秋季早上五点,在乾清门或太和门听取官员汇报。这倒是有点儿像是早朝。
然而,不同于明代,当时未成年的顺治、康熙等人对于“御门听政”的参与程度远不如前辈们。在他们即位后,“御门听政”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它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举行。而且,从雍正年间开始,“御门听政”完全废止了。
除了偶尔参加重大庆典之外,许多清朝皇帝都很少在故宫办公。比如康熙皇帝喜欢在畅春园议政,他甚至专程写了一篇《御制畅春园记》来赞美这座园子。此后,每年大部分时间雍正皇帝都在畅春园内度过直至去世。
据统计,有段时间里康熙 emperor居住于畅春园长达三十六年,每年平均驻留七次107天,这说明了畅春园对他的重要性。他还将附近的其他几个小型花园赠给自己的儿子们居住,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和休息。
雍正时代,由于圆明公园被升级成为一个正式的帝国避难所,并扩建成了一个能够支持整个政府运作的大型建筑群,使得圆明公园成为帝国政治中心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雍正建立了轩墀并分配朝廷部门,以便各位高级官员可以直接访问这些位置以执行其职责。
最后,对于乾隆来说,他也喜欢利用圆明公园作为他的办公室,就像他1775年的例子一样,在那一年,他共计停留168天,比紫禁城短66天,比承德避暑山庄短44天,但比曲阜长44天。在这个时候,那些地方都是他的政治活动场所之一,这表明他也会到不同的地方去处理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