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万历荒怠与故宫十大忌讳

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明朝衰败的故事,特别是万历年间的情况。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十年的时间里,张居正掌权,他维持了隆庆、嘉靖时期的稳定;但随着居正去世,皇帝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并且只选择那些温顺易调的人作为宰相,这段时期被称为“醉梦之期”,因为皇帝专注于搜刮财富。到了第46年,清太祖公然起兵,并占领了辽东和沈阳,这标志着明朝已经无法挽回其命运。

根据孟森《明史讲义》的记载,“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显示出当时国力强盛,但《明史》却直言“明亡于神宗”。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那一年的表面上看似平静无事,但实际上这是大明帝国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无论是皇帝励精图治还是安逸享乐,或许是首辅平衡各方,或许是高级将领创造新局势或保持现状,无论文官廉洁奉公还是贪污舞弊,都无法带来实质性的发展。这就是我们故事悲剧性的结局。万历丁亥年的记录,是历史上的失败总结。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提到:“明之衰,衰于正、嘉以后,至于万历朝则加甚焉。”这意味着从正统、 嘉靖时代开始,大明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到了万历时代,其衰败更为严重。“至万历而定”,即可看出 万历期间的怠政导致了许多问题,如中央瘫痪、党争激化、国库空虚以及边疆荒废,最终导致辽东地区出现重大危机,使得努尔哈赤有机会崛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不仅政治腐败和军事弱点使得大 明帝国难以应对外部压力,而且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整个帝国的覆灭。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