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民安探索微时代的机器身体与文化逻辑》
互联网使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空间距离消失,但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随之拉开。人们沉迷于和遥远他人的对话,而不再注重身边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背景下,微时代的文化得以形成,它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以手机和电脑为核心发展起来的。电脑和手机不仅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也是机器进化的标志,与传统的大工业机械相比,它们具有更大的功能集中、界限扩展能力。
它们抢占了电视、音响、计算器甚至算命先生的地位,通过插口接收外部信息,与其他机器实现实质性的组装。电脑(手机)的定义不断变化,不断吞没和席卷其他通讯娱乐设备,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物质形态,从最初的大型主机到现在手掌中的小巧轻盈体型,再到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让身体依附于它,使其成为我们情感生活的一部分。
从显示器到书包内移动设备,再到手持式智能终端,这一过程中,电脑(手机)不断打破自身界限,最终变成了一个新类型的人类器官。这一自我进化让机器从厂房、大家庭转移到个体身上,现在它已经成为我们的身体中心,让整个世界围绕着它转动。
互联网赋予每样事物信息的地位,即使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可以被转换成信息,每切都被信息化。作为生产消费信息的主要工具,电脑(手机)将一切都转化为数据,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都能被编码并存储。而这个过程中,对于隐私等个人秘密内容也是如此处理,使得存在感直接依赖于电子设备,一旦丢失,就如同丢失了一种存在本身。
然而,这样的世界与现实有着根本区别。在这里,没有先有的“真实”信息,而是一切都是由电脑生成。这意味着所有发生的事情,无论大小琐碎或宏大,都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并且这些记录就像现实一样真实无误。如果说这是一种非物质性的生产,那么整个世界就像这样,被完全地非物质化了,将所有事务制作成纯粹形式上的数据存在。
在这个数字网络社会里,每个持有智能设备的人都参与到了一个无尽网络之中,每个手机号码都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可见性、一种时空位置。当人们交换手机号码时,他们实际上是在交换彼此全部背景资料,以及可能产生的情感联系和社会关系链条。一旦没有这些数字身份,就会被排斥出这个社群,就像是无法融入现今社会那样孤立无援。
孩童们也不例外,他们从小就开始使用各种电子产品,不仅在虚拟世界获得角色,还将它们当作玩具来学习父母教导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这一变化,用科技来促进个人发展,同时保持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在这场数字革命中,我们需要找到平衡点,让科技服务于人类,而不是让人类彻底淹没在技术洪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