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乘机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始末:1914年8月初,同盟国的德、奥一方与协约国的法、英、俄一方相继向对方宣战。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8月23日,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并表示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朱尔典建议可以不出兵,只需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地支持就是尽了盟国义务。
10月28日,日军包围青岛要塞,而德皇威廉二世电令德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随后双方进行“移让礼”。1917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多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国潜艇击沉,这促使中国与德断交但未参战。
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这触及到中国是否参战的问题。这时日本已经和英、法、俄等四国秘密达成谅解,其中包括承认战争后日本在山东的权利;段祺瑞政府获得三亿美元资金,并请日本帮助练兵。此外,还签订了《蓝辛石井协议》,美国承认日本在华享有“特殊利益”,而尊重美在华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8月14日段祺瑞发布了宣战书,并保证给予协约国家优待。在战争期间,中国运送粮食给协约国家,同时派遣17万多名劳工至欧洲和中东。而段祺瑞利用这个时机大借款并扩充实力,以求国内统一。
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了解决战争问题国际会议时,尽管遭到阻挠,但仍然作为参与者之一。最终,与会各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分割土地,无视或忽略了相关条款中的关于山东问题的一切保证。一周之后,即5月1号,有关条款被转告代表团,而他们再次请求草约文本和会议记录均被拒绝,最终未能签字。此事件进一步证明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互相掠夺争夺霸权,对于正在恢复力量之余受损害的小小羔羊——中华民国内部构成了巨大的压迫感与失望心情。这场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後來中國與其他國家關係帶來深遠影響,並對中國國力的長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這場歷史性的戰爭中,不論是軍事參與還是政治上的投機,都反映出了當時國際間強權博弈以及對弱勢國家權益無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