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乘机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回声与反复考量
1914年8月初,称为同盟国的德、奥一方的国家,与称为协约国的法、英、俄一方的国家相继向对方宣战。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8月23日,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世凯向他在辛亥时就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告诉袁:日本已经参加协约国,英国不能盟友。如果中国对德、奥宣战,我们都是协约国,一起支持即可解决问题。袁世凯表示中国可以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朱尔典说可以不出兵,只要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地支持就是尽了盟友义务。袁世凯应允。
10月28日,日军包围青岛要塞,德皇威廉二世电令德军坚守,“至最后一人”。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神尾与华尔德举行了“移让礼”。
1917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多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潜艇击沉。这次事件促使段祺瑞政府外交部照会德公使,并宣布与断绝外交关系。但是没有宣布参战。此后,加强了对敌人的海上封锁,并没收了敌人船只,但是没有取消敌人侨民享有的领事裁判权。
4月6日美国对抗于战争中的四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即代表着现代文明的人类希望——首先是为了打破那些欺压人类自由和正义之手的手臂——而发动进攻,这次行动触发了一系列关于是否参战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英法两国同意日本在山东拥有特殊利益,而美也同意此点,因此段祺瑞政府决定加入战争。
1919年1月18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问题国际会议。当时,大部分参与者试图通过各自控制区域来巩固他们的地位,而不是根据原则或道义进行分配。大多数条款都被认为是不公正且牺牲主权,这引起了激烈争议,最终导致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因为它涉及到山东地区的问题。在这场辩论之后,每个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寻找新的方式来支配和控制其他国家,从而维持自己的霸权地位。而对于这些行为,对于一个想成为真正独立且强大的国家来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折磨,就像是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犯错一样,不断探索正确路径上的道路,让我们思考的是如何避免过去错误发生再次,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就是历史教训,它永远不会消失,只是在我们的记忆里回响,如同一根刺扎入心脏,用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也不要重蹈覆辙。在这里,我想表达我的感受,那是一种深切的情绪,它包含着对历史的一种理解,对未来的某种预见,以及对于现在的一种责任感。我相信,无论未来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会找到勇气去面对它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幸福生活。我希望每个人能够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些什么,不仅是关于历史,更重要的是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