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起承转合初三世界历史时间轴的反复回响

日本乘机占领德国山东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参与始末

1914年8月初,德奥一方与法英俄一方相继宣战,这在中国引发了各方势力的争夺。北京政府于8月6日宣布中立,但日本第二舰队却封锁了胶州湾,要求中国划黄河以南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并要求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的一带驻军。

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尔典建议中国加入协约国,但不需出兵欧洲,只需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地支持即可。袁世凯接受了这个建议。

10月28日,日军包围青岛要塞,11月7日攻下青岛。10月底,日本司令神尾与德国总督华尔德举行“移让礼”。这样,一般认为中国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1917年3月初,一艘载有500多名中国劳工的法国邮船被德潜艇击沉。这次事件促使段祺瑞政府外交部照会德国公使断绝外交关系,但没有宣布参战。随后,段祺瑞政府占据了德租界并拘留121艘德船只。

美国对德宣战后,对于是否参战问题再次浮现。在此背景下,与英、法、俄、意四国达成谅解,其中承认日本在山东权利;段祺瑞政府得到了1亿日元等条件,最终决定参加战争。

8月14日段祺瑞的国务会议公布了宣战书,而协约国家和美国也保证将支持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大国的地位及其优待。此后,加强对抗同盟国家,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同时派遣劳工前往欧洲和中东等地。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召开,与会各帝国主义国家继续进行分配资源的问题,他们根本不让中国参加有关会议,最终签署凡尔赛条约时又牺牲了山东问题上的主权,使得未能获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从而遭受更多欺凌和伤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就放弃他们在华特权,它们之间的竞争依然存在,而且这些行动埋下了一些未来冲突的伏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