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得全球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世界的空间距离消失了,地理不再是一种联系障碍。不过,这或许也让现实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了,人们没完没了地和遥远的他人对话。
微时代的文化事实上奠基于互联网文化,它是以手机和电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电脑和手机是这种文化最重要的标志。它们是技术的最新产物,同时也是机器进化的最新产物。较之传统的大工业时代,电脑和手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类似于生物体在自然选择中的进化,只不过这一次,是信息与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演变。
它们将大工业时代机器的大多数功能进行了浓缩和概括,也即机器发生了进化,它不断地打开自己的界限去抢占新的领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通信工具被颠覆,而且娱乐、计算等各个领域都被重新定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智能”设备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从专注于特定任务到能够执行广泛任务逐步发展。
这些设备越来越小巧、轻盈,因此越来越具有流动性,它们趋向于成为随身携带的一部分,而非静态存在的地方。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从依赖固定的地点获取服务(如办公室)转变为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信息网络。
同时,这些设备还变得更加个人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其使用环境,并且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与其他用户建立联系,使得个人的隐私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模式:即便在地理位置相隔甚远的人,也能迅速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或许甚至比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邻里更亲近。
这些设备不仅影响着我们如何交流,还改变着我们如何理解自己身份的问题。一旦人们开始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投射到虚拟空间,他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他们真正属于哪个世界?在现实生活还是数字世界?
答案显然不是简单分割,因为两者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地互相渗透。而这正是现在所处的一个紧张平衡点——我们需要学会既享受数字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保护自我免受其潜在风险所伤害。
最后,让我们思考一下未来究竟会怎样?如果说现在已经有那么多事情都是由数据驱动,那么未来的社会可能会更加依赖算法来决定每个人的角色和价值观吗?或者说,在这种情况下,将会出现一种新的自由吗?
总之,无论未来的走向如何,都有一点确定: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存在本身,都将继续受到不断变化的事物—技术—影响。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充满希望的话题,有待我们共同探索并找到适合所有人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