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进曹营后,为什么没有被重用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那么,问题来了,当诸葛亮北伐曹魏时,为何叹息不已?
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将要掳取徐庶的母亲,这让他选择归属曹操,以此保护母亲安全。但是,从公元208年归属曹操后,就一直没有关于他的消息了。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他以“福”之名列入曺丕的劝进表中。而黄初四年(223年),他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二、《魏略》记载: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第一次北伐期间,还在打探他的消息。他听闻到了石韬官职并不高,但也未能得到重用,因此叹息道:“难道是魏国人才济济吗?为何不重用这两个人?”从而,在得知了这些情况后的结局,即便是在得到确认之后,也忍不住叹息。这次叹息包含了多层意思。一方面,是对友人的遭遇感到遗憾;另一方面,更深层次地体现出对于那时代巨大的忧虑——即使像他们这样才华横溢的人物,也可能因为环境所限而无法施展抱负。
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诸葛四友中的崔州平和孟建,他们各自的情况都有不同的结局。而孟建,在成为凉州刺史并担任征东将军这一过程中,被认为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三国志·魏书·温恢传》,裴松之引《魏略》注记载:当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时,他曾回复司马懿的一封信,并希望司马懿能通过杜袭转达给孟建。由此可见,与担任刺史一职的孟建相比,其余好友们显然没能获得同样的晋升,这让诸葛亮更加心痛。
四最后,不仅如此,那些顶尖谋士如自己(蜀汉)以及其他国家,如赵云、张飞等武将,以及文臣如陈群、司马懿等人,都拥有极高的地位与影响力。这无疑加剧了他内心对朋友们未能实现潜力的悲观情绪。此外,这种感叹还反映出数十年的岁月变化带来的巨大差异。当初,“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而今,却是一番落寂与隔阂。而这样的变迁,无疑会让一个既经历过风雨,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类智者深受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