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鸡鸣狗盗”典故的故事吗?它是关于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如何用学鸡啼叫和偷窃的方式,帮助主人逃离秦国的常识知识。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一段经历,它后来被用来形容那些既无真才实学,也无堂皇风度,只不过略有低下本领的人。
《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孟尝君在秦国期间,因为大臣们怀疑他会背叛秦国,所以被软禁起来。他的妃子答应救他出险,但条件是要拿齐国那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作为报酬。这可让孟尝君很为难,因为他刚到秦国就把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
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自己能找回来,这个门客最擅长钻狗洞偷东西。他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从宫中的贮藏室里偷出了狐白裘。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成功地说动了秦昭王放弃杀害孟尝君,并准备为他饯行,让他回齐国。
但孟尝君不敢再等,他害怕秦王反悔,就连夜率手下人骑马向东逃跑。当时是半夜,他们必须等待函谷关开启,而根据规定,每天鸡叫才能开门。但就在他们犯愁的时候,一位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这些雄鸡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会跟着叫起来。守关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按照规定打开关门,让他们离开。
到了清晨,追击者赶到函谷关,却发现他们已经早已出关多时。通过“鸡鸣狗盗”的智慧和勇气,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安全地离开了秦国,最终回到了齐国内部。在这个故事中,“鸡鸣狗盗”不仅体现了一种非凡的手段,更是一种生存与突破困境的心态象征。在国家常识知识大全中,这个典故经常被提及,用以说明一种特殊的情境下的智慧行动以及对困境的巧妙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