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全球霸权
"日不落帝国"这个词汇,源自于一个国家在历史上拥有广泛的殖民地和领土分布,使得其国旗在全球多个时区中都能同时见到阳光。英国作为第二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国家,其历史上的强盛繁荣与生生不息,是“日不落帝国”所体现的典范。
19世纪,这一词被普遍用作对大英帝国的一个别称,尤其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以粉红色标出大英帝国的地理范围,生动地展现了英国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自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新兴的霸权国家,并不断扩张海外殖民地。
之后,在英荷战争和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了当时最强劲的对手荷兰和法国,从而确立了海上霸权。在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胜利后,大英帝国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军事强权的地位,同时工业革命使得英国取得经济上的不可争辩的地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英帝国步入鼎盛时期,其领土面积占据地球陆地总面积四分之一,而全世界约4~5亿人口,也就是当时全球人口四分之一,是大英帝国内部臣民。
从英伦三岛蔓延到冈比亚、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亚、香港、新加坡、缅甸、印度乌干达、高加索地区以及无数岛屿,大约有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内部领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加速了一些地区现代化过程。此外,大量自然资源如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大量肉类资源如牛羊肉等,以及矿产资源如银矿金矿等,都被用于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经济学家杰文斯曾这样描述:“北美和南美洲是我们的玉米田,加拿大及波罗尼亚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则是我们牧场;秘鲁是我们的银矿;南非及澳大利亚是我们的金矿;印度及中国则是我们茶叶种植园的地方;东印度群岛为甘蔗咖啡香料之乡,而美国南方则为棉花种植之处。”这样的说法充分反映出了“日不落”的象征意义,即没有哪个时间点是不属于它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会将“日不落”视为一个代表着持续存在与影响力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