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子深为伍举的才华所倾心。后来,伍举的岳父王子牟因犯罪而逃离楚国,有人诬陷说伍举是内应。无奈之下,伍举逃奔到了郑国。这时,声子因公务需要前往晋国,在途中路过郑国,与伍举在郊外相遇,他们重逢如故。“班荆道故”,彼此谈论往昔。
声子听闻了伍举被误解的苦衷,他感到极度不平。他让伍举先暂居于晋国待一段时间。一番公事处理之后,声子立即前往楚国见到“令尹”(相当于宰相)子木。当时,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贤?”声子的回答是:“虽然楚有杰出的人才,但晋实用这些人才。”接着,他以历史典故佐证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子木,让他招回了归隐的伍舉。
这段故事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含义——“楚才晋用”,比喻本土的人才被外地所利用。在邹韬奋《不能两全》中引述吴晓晨的话,“既是天赋异禀又聪明敏锐,要去适应这种特殊环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是友情和忠诚之间的纠葛,以及对于才能和智慧如何跨越疆界流动的一种思考。初次交往是在蔡太师家中的儿童游戏,那位名叫子的朋友与其儿子的好友成为了未来的盟友。当王子的意图背叛导致他的死亡,而人们指责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女婿,这使得原本对生活充满期待的小伙伴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一路向北寻找安全的地方。
然而,当他们再次相遇,是在一个新的地方——郑郊野。那里的风景不同,却带来了相同的情感共鸣。他们坐在一起,用食物作为连接,将过去的情谊重新点燃。而当某个时候,他们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当一个国家试图介入并改变他们之间的事业时,他们选择站在彼此一边,无论距离多远、时代变迁多少。
这是关于信任、坚持和英雄精神的一段传奇,它讲述的是那些勇敢追求真理的人们,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找到勇气站出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展现了个人间深厚的情谊,还展示了一种超越政治和地理界限的心灵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