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资料人教版2022中的门可罗雀典故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古代的社会矛盾与阶层差异

1、门可罗雀的来历

在西汉时期,司马迁笔下的《史记·汲郑列传》中,有一句著名的典故:“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这句话出自古代文学作品,是对“门可罗雀”这一成语的深刻诠释。

2、解读“门可罗雀”

“门可罗雀”这个成语原本指的是在一个人的官位被撤销后,他家里的人数减少到可以用网捕鸟雀的地步。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失势后的凄凉景象,也隐喻了事业衰败和人际关系断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扩展了其含义,以形容那些曾经风光无限但最终沦落为寒微之人的境遇。

3、“门可罗雀”的故事

在历史上,有两位清廉正直的大臣——汲黯和郑庄,他们曾经因其高尚品行而声名显赫,被誉为九卿之一。在他们盛时,每当人们想与他们结交,都会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但是,由于他们过于刚直,不肯迎合权贵,最终遭到了汉武帝的猜忌,被迫辞去职务。

汲黯和郑庄失去了官职之后,他们家里的宾客也自然消散。开封的一位翟公,在担任廷尉期间,其家中的宾客如云似雨,可谓人山人海。但是,当他被罢免之后,那些曾经频繁光顾他的宾客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冷清寂静,可以张起网来捕捉鸟雀。这便是“门外可设雀罗”的由来,它以一种生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官场多变与权力易主带来的悲剧命运。

虽然如此,“逝者如斯夫”,一切都过去了。一旦再次获得机会,即使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后,那些原先排队等候拜访的人们又重新聚集起来。而对于这些转瞬即逝的荣耀与友情,这两个大臣有着深刻的心理体验,他们留下了一首感慨万千的小诗:“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责一贱,交情乃见。”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