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中国钱币学会“永隆通宝”钱范专题研讨会上,我深刻感受到了对这段历史的重视和探索。作为我国有史以来惟一发现的五代十国时期钱范,“永隆通宝”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陶质阴文工艺上,更在于它填补了中国钱币铸造史上的重大空白,改写了自唐以后无硬质陶范的记载。
来自北京、上海、河南和福建等地的40多位钱币研究专家、学者及钱币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段历史。五代时期的闽国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其王审知继承人之一王延羲(后更名为曦)在执政期间曾铸“永隆通宝”流通,但当时未能确定其铸造地点。
为了揭开“永隆通宝”铸造遗址之谜,福建省博物馆经过国家文物总局批准,在2002年4月对承天寺后院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在那里,不仅发现数以千计的“永隆通宝”钱范,还找到了与铸钱相关器具,从而引起了国内外钱币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考证,“永隆通宝”被铸于闽景宗王曦永隆四年(公元942年)8月至 永隆六年3月,其烧造期极短。这是一种采用“一钱一范”浇注法直接用于铸出的字范,一次打成即毁掉取出使用,这些当年的被遗弃官府铸地中的金银花纹瓦片形制相似,可见余晖,被保存至今依稀可辨,是一种极为珍贵且罕见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