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皇帝的审问为何南北朝之士抗拒从严才能回家过年

如果可以由我选去哪个朝代当官,我想来想去,还是选魏晋南北朝。按理说,宋朝是最好的,宋朝最优待文官,但是,在宋朝不能犯事。状元郎陈世美当上了皇帝的乘龙快婿,包公说铡了也就铡了;一代文才苏轼,投放到牢房里弄得死去活来;还有如“夕贬潮阳路八千”的事情,简直像炒一碟小菜。其他朝代看来也不错,但是,常常挨板子,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可不是好玩的。

魏晋南北朝当然也不是很完美,比如战乱时期多于安稳日子,但是当官还是蛮好的,再战乱,当官的首先还是有保障的。单就官员犯事后得到的处分,你就会真切地感觉到:这时期皇恩浩荡啊。

按照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幸福感定义:没有广大群众的穷苦就不能体现少数精英的幸福。在魏晋南北朝,这恰如斯言啊。在这时节,有些地方王法对下里巴人犯罪是实行“零容忍”的,其立案标准可不是2000元,而是两把稻草的一根头儿。如果一个顽童偷割了邻居田里的稀粮,只要被抓住,就会遭受严惩。而且,即使是一个十岁的小娃儿,也能判为盗贼,让他不仅失去了生命,还让他的家族受到连累。这就是那个时候那样的社会风气,那种用力过猛,让人怀疑他们是否真的在追求正义。

在这个时代,有些地方还有一条规矩:“凡带刀行者与抢劫同罪。”意思是一旦你拿着刀,就已经准备杀心,对方即便只是想要保护自己,也可能因此丧命。这意味着,如果你只是因为自卫而持刀,那么你的行为将被视作预谋抢劫,从而承担相应刑罚。这种做法无疑极大地削弱了个人防身权利,同时也加剧了社会上的恐慌和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上了官,那么就从此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心态——只要你守住了“不反皇帝”的底线,那么,你爱干什么你就可以干什么。你犯了违纪的事,一点事也没有,你犯了法律规定下的死罪,但只要坚持绝食三天,不吃东西,不喝水,那就算是不认罪,可以轻易逃脱责任。不论你的行为多么恶劣,只要你能够证明自己并非故意犯罪或者确实无法抗拒诱惑,都有机会获得宽大处理。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则必须面对更为严苛的情况,无论是在私生活中还是工作上,他们都需要格外小心,以免触犯法律,最终遭受残酷打击。

然而,这种制度并非完全没有其积极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它似乎也有助于维护秩序,因为它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情感压力,使他们避免犯罪。不过,这种方式显然缺乏合理性和公正性,更重要的是,它忽略了一般民众对于自身安全、尊严和自由权利的问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批评。

总之,在魏晋南北 朝,当官人的生活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有它们独特之处。当一个人成为高级别政府职位的人物,他将享受到更加宽松的地位,比起一般士兵或百姓,他拥有更多选择自己的道路。此外,由于高层人物往往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所以即便在审问过程中,他们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并避免一些较为粗暴的手段,如罚站等。但这些特殊待遇并不代表整个社会都是这样平衡和公正,而更多地反映出那个时代复杂且混乱的地方政治与社会结构所产生的问题。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