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毛南族的历史与名称来历,我们首先需要回顾其地名的起源。据记载,最早的“毛南”称呼可以追溯到宋代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一书中提到的“三南”地区,即茆滩。在随后的史籍和碑刻中,出现了诸如茅滩、茅难、茆难等同音异字,这些都反映了当时对这一地区人群的称呼。
至于毛南族的民族来源,学术界以及在族群内部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是从湖南、山东、福建等地迁徙而来的,而另一种则主张土著说,即现在毛南族居住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少数民族居住,他们是当地土著民族发展演变而成,并融合了外来民族元素。
在历史长河中,毛南族先民曾被归类为秦汉时期的百越之一支骆越人;隋唐时期,被称作僚人的部分;宋元时期,与侗水语组众多民族一起被统称为伶人;明清时期,由伶人的一支与一些外来部落结合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毛南族。他们自称为哀南或窘南,即指的是“毛难”或“茂那”的意思。在1956年的一次专家调查识别后,其名称正式确定为“毛难”,并在1986年根据人民请求更正为现今之名——“毛南”。
社会历史不断变化,在唐代之前,这个区域经常被视作蛮荒之地。而到了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此处设立环州,并辖八县,其中思恩县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该区域所属行政单位发生了一系列变动,最终在1953年的调整中,思恩县与宜北县合并成立环江县,并分别属于广西宜山、柳州、河池地区,现在则已成为环江苗族自治县。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原始公社社会成员,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解体进入封建社会,而1949年之后,他们共同迎接新时代,不仅经济文化各方面发生巨大转变,而且参与了全国各民族共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段漫长而复杂的人类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