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如何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表中创造有灵魂的通识教育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知识的传递,更要关注价值观和人性教育的融合。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和研究所所长,丛日云深刻认识到,通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现代文明基本价值传播的一种使命。
西方关于通识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在这里,我们需要反思学生在上学前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媒体如何塑造他们的心灵世界。这将帮助我们确定我们的通识课程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以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教养的人和负责任公民。
通过我在通识教育领域工作的心得,我明白这一点:“灵魂”并非简单指知识,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目标、价值标准以及我们希望学生内化成为的人格特质。我认为,这些问题是今天讨论通识教育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尽管“通识”这个词汇常常被误解为指的是知识,但其真正含义更广泛。在国外,有人把它理解为全面或全才型的教育,即让学生了解人类知识体系中的每个方面。国内许多人也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它。但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因为它忽视了一个关键的事实:我们的大学特别是在一些学院路上的专科学院所进行的专科式教学,并没有培养高层次人才。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实施全面的、跨学科性的课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大师级人才。
然而,这一思路只强调了知识,没有考虑到价值观与人的成长。如果我们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教养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重新思考我们的课程设计,使之成为传播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一个主要渠道。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正在建构什么样的社会,以及现代文明要求什么样的人类发展趋势。这将帮助我们确定哪些价值观应当被传承给新一代,从而使他们能够完成社会化过程并成为文明继承者。在这样一种时代精神下,无论是儒家还是毛泽东时代留下的思想,都无法满足建设现代文明和培育公民文化需求,因为它们与当今时代精神相悖离,甚至有些内容与这些需求直接矛盾。
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结合中华古老文化与当代全球化趋势,以创造一种新的、适应于全球化挑战且符合当代标准的人类主义精神。这将涉及重新审视儒家经典中的私德部分,同时吸收其他文化精髓,如民主自由等,以形成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和多元的声音。此外,还需引入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资源以补充缺失的地方,如亚里士多德或西塞罗等古希腊罗马哲学家的作品,它们仍然能提供丰富而有用的指导于今日公民身份认同问题上面临着全球性的挑战时期,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当事物迅速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想找到正确方向并不容易。
但是,不管怎样,每个人都不得不选择站在历史潮流中走向未来,而不是倒退回去。而选择接受进步就是接受生活方式变迁,是接纳人类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有人拒绝变革,那么他可能会错过很多美好的东西,就像阿米什社区里的成员一样,他们选择保持过去的生活方式,与大众不同,但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对于那些想要跳出传统框架,对未来的可能性持开放态度的人来说,则应该勇敢地迎接变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不断地学习新知、新技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跟得上快速变化的地球,这才是每个人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