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人物传记读后感2000字通识教育概念的本语境辨析

五四运动后,现代汉语语境下最早使用“通识”一词来深入讨论大学教育问题的是钱穆的《改革大学制度议》(1940年)和梅贻琦与潘光旦的《大学一解》(1941年)。当时中国已经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现代大学,知识分子也已具有相当的国际视野。关心高等教育的有识之士一方面体会到西式专业分科的大学体系“将使学者不见天地之大,古今之全体,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危机,同时也觉察到美国大学正在兴起源自西方古典精神的GeneralEducation改革。出于对汉语的娴熟,他们自然而然地以“通”对“专”、“识”对“业”,创造性地使用“通识”这一概念,从中国古典而非西方古典中汲取思想资源来补完现代大学理念。

半个多世纪后,中国高校终于有条件、有能力将这种教育理念付诸实践探索。21世纪初,在“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等各种名义下,中国高校陆续开启了实质上相近似的改革实践。如今,越来越多人对这种不把教育局限在专业之内,旨在健全育人的education理念有了大体的认知和认同。然而由于命名交错,实践近似,人们在使用这些概念时总要借助General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LiberalArts等英文概念来比附其意义,这造成了许多混淆,也导致本应内生驱动的education改革不得不建立在外来概念之上。

其中,“通识教程”的实施始终萦绕着关于该名称及其内涵争论。在未能为此正名的情况下,将承受广泛制约和无形阻力。“循名责实”,通过梳理出土文献中的概念史,对何谓“通識教程”的理解进行界定,并进一步指出它是一个既能接续古今又具备世界意义的人文社科课程教学方法。

二、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通識教程”的价值所在:

“學問無窮路”

通識課程鼓勵學生開拓視野,不僅僅是對特定專業領域內容的一種訓練,更是一種對於廣泛知識與技能的大量吸收。

通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並且能夠應對複雜多變現代社會帶來的一系列挑戰。

“德行為先”

通識課程強調個人的品德修養,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環。

透過傳授歷史哲學文化等內容,可以增進學生的道德素質,使其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民群體成員。

“智慧終端”

通識課程旨在提供給學生跨越不同領域的心智發展機會,以提升他們整體認知能力。

通過實踐活動與討論小組,這些課程幫助學生將所學應用於真實情境中,用以推動個人成長和集體進步。

“創意發明”

通識課程鼓勵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培養,有助於激發未來科技創新的靈感源泉。

它們讓學習更加活躍互動,比起傳統專業化講座更容易激發想象力並啟發新的觀點。

“團隊合作”

在這些課堂裡,一般是需要小組合作進行研究報告或其他類型的小組作業,這樣可以提高團隊協作能力及溝通技巧。

"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历史事件、政治理论以及文化现象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周围环境并承担社会责任

学习这些课题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

結論:

總結以上幾點,本文試圖闡釋"讀後感"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仅是个人对于书籍内容的一个简单回顾,更是一个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与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到作者对于书籍主题的情感共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阅读获得灵魂上的触动。此外,这种写作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同时也能够锻炼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读后感"应该被纳入我们的课程设计中,以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份阅读带来的愉悦与启发。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