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翰林院与翰林官员扮演了重要角色。自隋唐时期起,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翰林院则是文化层次最高的官僚机构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翰林院不仅参与诏制、草拟文书,还成为培养高级文官和涵养学者的场所。
明代是翰林院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将前代之翰林学士院正式定名为翰林院,并将其地位提升到五品衙门。此外,明代还设立庶吉士制度,即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以《尚书•立政》篇中所云“庶常吉士”之简称名之,在院学习三年后再试,合格者留馆,余者外委为他官。但由于曾就学于翰林院,因此世人对不能留馆之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一些制度,如一甲进士直入翰 林,一二三甲进仕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清廷还仿宋朝故事实行制科征士,大批汉族士人被罗致入彀,以成佳话,并吸引知识分子。这一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这些制度上的变革和发展以外,清代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那就是由进士馆选而庶常,再由庶常而留馆,加上清朝特创的大考、考差,无不是科举制度延伸和发展的一部分,这悄然又在结构上多出一个层次——翰 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明清科举制度是一个四级人才结构。
最后,由于长期施行科举制度,使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不少学术世家。而作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远超出了教育领域,它们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