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的历史源起与故宫的文化印记自然景观中的民族故事

回望毛南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毛南"这个名称的由来,最初见于宋代学者周去非所著《岭外代答》中,被称为“三南”地区的“茆滩”。随后,在史书、碑刻中又有“茅滩”、“茅难”、“茆难”、“冒南”的同音异字记载,这些都指向了当地人被称作“茅滩蛮”。

关于毛南族的民族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外界认为,毛南族祖先来自湖南省、山东省和福建省等地,因为官职之故或避战而迁居至广西的毛南地区。另一种说法则是土著说的观点,即现在毛南族居住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少数民族居住,而他们是当地土著民族发展演化而来的,但也融合了其他民族元素。

在秦汉时期,毛南族的先民属于古百越之一支——骆越人;隋唐时期,他们被归类为僚人的一部分;宋元时期,从僚中分离,与侗语系诸多民族共同被称为伶人;明清时期,则是伶人的某支与外来势力结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毛南族。他们自称为哀单(单数)和窘众(复数),意即“毛难人”,1956年经中央政府组织专家调查识别后确认为“麻那克”,1986年根据社会需求更名为今日所用的“摩娃纳”。

从社会历史变迁看,唐之前,这片土地上存在着漫长的一段时间,被视作蛮地。在贞观十三年的公元639年,由于封建王朝在该区域设立环州,并辖八县,其中包括思恩县,“三南”地区便成为其下属。这之后,它所属行政区划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直到1953年,当时思恩县与宜北县合并成环江县,并曾一度隶属广西宜山、柳州和河池地区,现在它已经成为独立的一个自治县——环江苗族自治县。

作为原始公社社会成员,茂名壮族最晚直至明末清初才逐渐解体进入封建社会,而1949年,她们一起迎接新中国成立,不仅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也踏上了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大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