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国人在20世纪继义和团之后,创造出的一次震惊世界的事件。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让人们说话做事的胆量似乎自古以来就未有其大。回忆起来,人民公社、大炼钢铁、亩产万斤乃至几十上百万斤、公共食堂和免费餐饮,都让这段时期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那时,就连高等教育也进行了跃进,与土高炉炼钢铁一样充满刺激与荒诞。
1958年夏天,在中国土地上突然出现了无数大学,只比后来的土高炉少一些。河南省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一开始一个地区办一个大学,然后变成了每个县每个公社都有一所。徐水县被誉为“跃进规划如诗”,不仅设立了一所拥有12个系的综合大学,每个公社还有一所红专大学。这类大学是如何运作?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县里的中学挂上大学名号,中学老师变成教授,再加些老农作为土专家,用原来的教研组改造成系。
相较于县级大学,公社更热闹。当时河南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红专综合大学曾经备受瞩目,它有10个系共计529名学员,这10个系分别涵盖党政策与基本知识、工业生产、农业技术、财务管理等领域。此外,还包括文艺演出、卫生保健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多样化课程。
学校使用的是社会成员腾出来的民房学生由各生产队选拔出的青年,他们中文化水平较好或觉悟较高。教授既有识字能力不足者,也有人选群众推举而来,被称为能人。在课堂上,当土教授讲解不了的时候,由洋教授(即原小学教师)补充说明,而土教授则旁白操作,被称为“土洋结合”。
据报道,这样的学校也有显著成效,如工业系的人学会开拖拉机和锅驼机;文艺系编写了许多快板、小品和戏剧;政治系统学习如何批判抵触跃进的人物或事项;而科学技术研究系则打破传统教条,以极限化肥实现100斤/亩产量,并尝试嫁接种子,比如槐草接稻子等奇特实验。
城里面的正规高校也不甘落后,比如武汉大学物理系,在1958年增加到9个专业,其中有的新专业甚至没有教师,只找出了身分好的学生当教研组长。此外,即使正规科研成果,也呈现出数量繁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们在35天内完成78万字《中国文学史》之类的事迹,使得这些非正式科研活动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