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询,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年),卒于后唐开运元年(941年),字成章,五代河中宝鼎(今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人,历唐、后梁、后唐、后晋四朝。 杨彦询13岁时,投奔青州主帅王师范门下。王师范尤好读书,家有藏书万卷,见杨彦询聪颖过人,就让他掌管书籍。杨彦询成年后,王师范对他更加信任,常常让他监护部兵。后来梁兵压境,王师范兵败投降,杨彦询也随他事梁。后梁太祖朱温即帝位后,杀王师范,杨彦询无处归附,遂到魏博杨师厚帐下为客将。魏博镇叛梁附晋王李存勖,杨彦询转而随之。李存勖灭后梁后,委杨彦询为引进副使,奉使吴、蜀。后唐明宗时,畅彦询为客省使、检校司徒,出使两浙归来后,授德州(今山东德州)刺史。 扬彦询行事谨慎,为人忠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即帝位后,改任他为羽林将军,后因石敬瑭在太原有谋反现象,又委他为北京副留守。石敬瑭在后唐清泰末年起事前,曾征求杨彦询的意见。杨彦询反问石敬瑭:不知太原有多少兵甲粮草,能与朝廷抗衡?请三思而后行。杨彦询本意在于劝阻石敬瑭,但石敬塘反意已决。石敬瑭的左右亲信要杀杨彦询,石敬瑭不同意。并且在建后晋即帝位后还委以重任,授杨彦询齐州(今山东济南)防御使、检校太保,很快又改任宣徽使。杨彦询随石教瑭入洛阳后,加左骁卫上将军。 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扬彦询出任邓州(今河南邓县)节度使,一年后回朝任宣徽使,天福四年(939年)使于契丹,天福六年(941年)春授邢州(今河北邢台)节度使,检校太傅。此时,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谋反。安重荣虽是野心勃勃的武夫,但有民族气节,对石敬瑭甘愿当儿皇帝的行径极为不满,每当契丹使者来往经过,必辱之骂之,或杀之。石敬瑭惧怕契丹主问罪,就遣杨彦询出使契丹求情。契丹主指责使者被杀,杨彦询回荐说,这就卦象家里出了个坏儿子,父母管束不住,能把他怎么样呢?契丹主这才一消了气。后来安重荣起兵南向京城,契丹主才把杨彦询放还,这可能是杨彦询说了实话的缘故吧! 杨彦询为政有怜民之心,惠民之举。天福七年(942年),杨彦询被授以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检校太尉。在任期间,辖区发生蝗、旱灾,百姓大饥,杨彦询开仓贷赈,百姓因此而生还者甚多。 后晋出帝开运之初(944年),杨彦询因患风湿麻痹病被罢为右金吾卫上将军,不久死于任上,终年74岁,追赠太子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