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骠国(?-832)曾经以其繁荣与文化而闻名于世。它位于伊洛瓦底江流域,是佛教古国之一,其都城卑谬(rī-ksetra),据《大唐西域记》所载,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附近,现今称为卑蔑。唐代文献中记载了骠国都城是一个周长160里的大圆形砖城,有12座门。
骠国的人民是藏缅系的一支,但如今已不复存在,或许他们就是缅人的前身。他们以种族名称Pyu来命名自己的国家。在魏晋时期的《西南异方志》和《南中八郡志》等书籍中首次提到了这个名字,并有剽、僄、缥、漂越等其他称谓。
向达注释指出,这些名称都是“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以代替东汉两次朝贡的掸国一称。而伯希和则认为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为都城时,统治着缅甸种族的国家被称作骠。
832年(唐大和六年),南诏攻陷了骠国的都城,使得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画卷在那一年画上了句号,从此渐趋衰落,被新的力量所取代,最终同化于缅人。
与中国有着深厚联系的是801年的事件,当时,由于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骠国王雍羌遣子舒难陀率乐队和舞蹈家前往成都献乐。这场音乐会不仅展示了十二曲,而且伴随着海螺壳和精美铜鼓的演奏。当这些乐工演奏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是那些镌刻精美的铜鼓,与当时“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予该国王太常卿,而舒难陀获得太仆卿之号。此外,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也为此创作了一些作品,如《骠国乐》,并对其歌舞艺术进行了详尽记录。在白居易的一封覆书中,他赞扬该君“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