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古代,骠国(?-832)是一片繁荣昌盛的佛教文化古国,它位于伊洛瓦底江流域,都城卑谬下辖18个属国。中国史籍中记载了骠国的兴衰历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国家如同迷雾一般消失了,只留下对它的一些历史痕迹。有人认为骠国是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许是缅人的前身。
据《大唐西域记》记录,骠国都城为圆形砖城,周长达160里,有12座门。这座城市曾经繁华一时,是一个充满音乐和艺术气息的地方。在801年,那里的王雍羌甚至将其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乐曲献给了唐朝,以此来表达友好与交流。
然而,在公元832年,由于南诏的侵扰,骠国最终灭亡,其文化也逐渐被后来的蒲甘王国所取代,最终融入到缅人当中的生活方式之中。而与中国的交往,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在那时期,一位名叫舒难陀的人带领着乐队和舞蹈家,从南诏王异牟寻引荐之手,将他们精心准备过多次演奏会赴唐,并受到唐德宗的赏识,被授予太常卿、舒难陀则成为太仆卿,这样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之间文明交流的情景。
白居易更是以诗歌形式赞颂了这个事件,他写道:“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这样的赞誉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荣耀,而对于后世研究者而言,则提供了一种了解过去社会关系互动方式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