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援助宋国,与楚国在城淄(今山东淄县南)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实力对比上,楚军占据明显优势。面对这形势,晋文公向他的舅舅狐偃咨询说:“我军兵少,楚军兵多,这次战役该如何取胜?”狐偃建议用欺诈手段来对付楚军。
然而,当晋文公又向大臣雍季求计时,他对于狐偃的提议持有保留态度。雍季以一番寓意深刻的话语反驳道:“竭泽而渔虽能立即获利,但往后无鱼;焚蔽而田虽能立即获利,但往后无兽。这类诡计虽然可暂时用之,但终将无以为继,不是一种长远之策。”意思是,用欺骗的手段尽管可以短期内取得成功,但长此以往则会导致资源枯竭,无从再起。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晋文公还是选择了采纳狐偃的计谋。他利用自己曾经许诺给楚庄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为名,一次又一次地后撤,以此避开敌人的锋芒,并等待合适的时机和地形来歼敌。而当楚军见到晋军不断退缩,便误以为晋文公胆小,不敢与之交战,因此紧追不舍,最终遭到了彻底失败。这场著名的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国的大败告终,其领兵大将成得臣也因此身亡。
故事中的这一典故被人们广泛传颂,并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用的成语“竭泽而渔”,用来比喻过度榨取,使其枯竭或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