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晋国为了帮助宋国,与楚国在今天的山东淄县南边城淄交战。当时,楚军实力强大。晋文公面对这场战斗,他向他的舅舅狐偃提出了一个问题:“虽然我们兵少,而楚军众多,这场战斗我们应该如何打才能取胜呢?”狐偃给出了一条建议:“智者不反对使用欺骗手段。你可以利用这种策略来应对楚军。”
晋文公又询问了另一个大臣雍季,并把狐偃的话也告诉了他。雍季则以一种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竭泽而渔,不是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鱼就不再有;焚蔽而田,不是也有收获吗?但第二年野兽就不再有。这类似诈骗的手段虽然能暂时取得成功,但长远来看不是一条可行之路。”他意味着,即使暂时性的欺骗能够带来短期的成功,但长久下去是不可能持续的。
由于当时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晋文公还是决定采用狐偃的计策。他假装遵守自己之前与楚庄王所许诺的一项条件,即退后三舍,以此作为借口不断后撤。在这个过程中,他巧妙地选择了最有利于自己的时间和地形,最终导致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而楚军因为误以为晋文公胆小,所以紧追不舍,最终遭受重创。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推出了“竭泽而渔”的成语,用以比喻过度榨干资源或者方法到最后会失去效果。